中国的制造业死在价格战上,谁之过?甲和A是长期合作客户,A是甲的供应商。两家长期合作,虽然利润不高,但相对还算稳定。每年多少都还有一些结余。后来供应商B加入了供应行列,B给甲报了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,于是甲找到A,要求A把产品价格降一点,毕竟每个公司都想把自己公司利润争取多一点。这也无可厚非。A感觉还有点利润,,于是将价格降了一点,产品质量还是原来的质量。A还是继续和甲合作供货。B听说甲把价格降低了,为了占领市场,又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上降低了一部分。(市场就是这么残酷,国内的竞争不把重点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上,而是一味地降低自己的劳动成本走薄利多销的路,而不是朝往高精尖方向发展。)甲通知A方,还是要求A方降低价格,A方处于不愿丢掉自己的阵地,虽然已经利润很低了,顶着市场不景气为了养活工人,再次心一横,降。把价格再降一降。B因为这个市场没有攻占下来,急红了眼,这个市场我争取不下来,让你们也做不成。(这是一部分人的共性,宁可鱼死网破也不愿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)好,你比我的价格低,我报的价格比你还低,就不信攻取不下这个市场。于是B就以更低的价格报给甲方,甲方再次找到A,,提出,人家B方价格比你还低,怎么办?A方现在几乎是成本价格销售的了,现在面临两个选择,要么丢掉这个市场,要么降低产品质量。在这个两选其一的抉择下,A心一横,选择了后者。第一次交货没问题,第二次交货还没问题,实际上A降低了产品质量,成本降低了很多,利润甚至比第一次还高。直到有一次,甲方供应的原材料因为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,使甲方供应的客户赔掉了很大的一笔损失,甲方的客户处罚了甲方并免掉了甲方做为供应商的资格,从此,甲方和A方都永远失去了赚这笔钱的机会。事关整个事件的过程,谁是受害者,甲方的客户,甲方,A方,而B方也并没有得到实惠,失去的是自己寻找客户的时间,失去的是提高自己产品竞争力的机会。这就是中国生产制造业现实的情况,分分秒秒都在发生的事件。